根据东南大学三步走发展战略,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把我校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处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知名的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规模和水平都必须有很大的提高,学校的校园状况已成为学校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必须对学校的校园建设作出新的规划,特别是要针对目前一校多区办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对未来校区的布局、功能定位以及建设目标进行精心安排。
本规划的重点是对校区布局及功能定位作出调整,使之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需要。
一、我校校区现状及新校区地理环境
我校现有校区总面积2235亩,各类建筑125万平方米,目前分为五个校区,即:四牌楼校区、丁家桥校区、浦口校区、晓庄校区、长江后街校区。这“一校五区”的基本情况如下:
1、四牌楼校区:位于玄武区四牌楼2号,占地641亩,已建有各类建筑61.85万平方米。现为东南大学主校区,为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高年级教育、继续教育(除医学学科外)和科学技术研究基地。也是学校管理中心。
2、丁家桥校区:位于鼓楼区丁家桥,占地176亩,已建各类建筑26万平方米。现为医学学科教育科研基地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所在地。
3、浦口校区:位于浦口区东大路,占地1240亩,已建各类建筑23.5万平方米。现为本科一至二年级及部分三年级的教育基地。
4、晓庄校区:位于栖霞区迈皋桥,占地178亩,已建和在建各类建筑8万平方米。现为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基地,医学学科继续教育基地。
5、长江后街校区:位于玄武区长江后街,占地45亩,已建各类建筑5.8万平方米。现为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创业园。
一校五区的状况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师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校区过于分散,使得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人为分离,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分离,削弱了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影响到人才素质的提高;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造成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加大了学校管理、运行和控制的成本;由于校区过于分散,难以形成统一的校园文化和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成长空间和校园环境。
此外学校的校园总面积也严重不足,从国内外大学的经验和兄弟高校情况看,象我校这样规模的高校,主校区的面积一般需要3000-5000亩。
基于上述原因,学校在2002年底做出了学校建设重点南移的战略决策,决定在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3700亩建设主校区(称为九龙湖校区)。新校区位于开发区南部的九龙湖畔,机场高速路以东,宁溧路以西,南京市二环路以北,地势开阔、交通便利、环境优美,距四牌楼校区约20公里。江宁是南京市未来发展的主要区域,九龙湖校区所处的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南京市区与禄口机场之间。区内路网纵横、山青水秀、基础设施完备、区位优势明显,目前是南京三个开发区中引进资金最多、成长最快、发展势头最好的开发区。现已有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校区,南汽菲亚特、熊猫爱立信等国内知名的大学和企业在区内落户;正在开工建设的IT工业园、外贸工业园、台湾机电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等产业园区也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入驻;这些都为我校今后充分发挥以工为特色、多学科综合的优势,与企业和社会形成良性互动,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九龙湖校区的建设不仅为加快新一轮学校建设发展、实现学校奋斗目标奠定了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同时也为解决困扰我校多年的“一校多区”问题提供了重要契机。
随着九龙湖校区即将开工建设,我校新的百年建设和事业发展已拉开序幕。九龙湖校区的建设将极大地拓展我校未来的发展空间,改变目前各校区的功能布局,学校的建设重点和管理重心也将发生很大变化。这是学校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调整,必将对未来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以九龙湖校区为我校21世纪发展的主校区作为规划的基点,以功能布局合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研水平提升、有利于新的校园形象塑造和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和提高办学效益为基本目标,对现有的校区布局和功能进行重新调整定位,彻底解决目前一校多区给学校发展和管理带来的问题。
2、基本原则
(1)以九龙湖校区建设为核心,以九龙湖校区和四牌楼校区的关系为主线,对目前各校区的布局和功能进行重新定位,做到布局合理、功能突出、定位清楚、相互关系协调、综合效益显著;
(2)有利于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综合集成的优势,改善学科建设和科研的环境和条件,推动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3)有利于增强研究生与本科生、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学习上的衔接与互动,改善办学条件和学习氛围,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4)有利于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5)有利于学校现有资源的合理运用,使之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6)充分考虑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和实际承受能力,把着眼学校的长远发展和便于近期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处理好加快新校区建设和保持学校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关系,处理好新校区建设与现有老校区充分合理使用的关系,尽力避免新校区建设对学校的管理以及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3、基本出发点
(1)学校总的发展战略及目标
我校确定的奋斗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把我校建设成为具有工科特色、理工医结合、科技与人文交融、工理医文管协调发展,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居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国际影响的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社会主义大学,成为我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里把我校建设成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处于国内一流大学前列、国际知名的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2)办学规模
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人数3.2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研究生1.2万人;民办二级学院(成贤学院)在校生10000人左右;继续教育在校生10000左右;远程教育学生10000人左右;留学生500人左右。
(3)建设周期
考虑到新校区建设资金与充分发挥现有校区作用等相关因素,九龙湖校区建设周期计划自2003年至2015年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计划2005年8月底前完成;二、三期工程计划至2015年完成。因此,调整方案按一期(2003-2005年)、二、三期(2005-2015年)两阶段安排。
4、新校区建设要求
新校区建设是百年大计,要坚持高起点、高要求,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新校区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遵循科学布局、合理组团、适度前瞻、留有余地的设计路线。贯彻弹性生长、分期实施、相对完整、逐步成型的规划原则。将九龙湖校区建设成生态化、园林化、人性化、网络化的现代化校园。
三、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的方案
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以九龙湖校区为我校21世纪发展的主校区作为基点,逐渐将所有的人才培养功能和办学主体集中在九龙湖校区,彻底解决目前一校多区给学校发展和管理带来的问题。
由于九龙湖校区建设周期较长,调整将分阶段进行,在过渡阶段将现有的“一校五区”调整为“一校四区”,即九龙湖校区、四牌楼校区、丁家桥校区、浦口校区,以形成集聚效应,提高办学效益。
通过分步实施,逐步将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党政管理中枢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全部迁往九龙湖主校区。
1、九龙湖校区:
(1)功能定位
东南大学主校区。是学校21世纪发展建设的主要区域,东大新百年形象的标志,展示学校形象和对外开放合作的窗口;学校行政管理中枢,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基地、留学生培养基地、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2)调整的基本设想
九龙湖校区建设是我校本世纪头十年建设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新的百年辉煌的奠基之举,是布局调整的关键环节。新区建设规模大、投资力度强、质量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校区布局和功能定位调整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既要坚定不移地围绕学校总体目标积极推进,又要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① 一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3-2005年,2005年8月一期工程建成,入驻九龙湖校区的单位和部门为:
l 学校党政机关的大部和部分院系机关的主体搬到九龙湖主校区;
l 学校直属单位和教学、实验等教学辅助部门、后勤服务部门根据需要将主体大部搬入九龙湖主校区;
l 除建筑系、医学院等少部分院系外,绝大部分一至三年级本科生教育全部搬到九龙湖校区;
l 部分院系的四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搬至九龙湖校区;
l 为本科教育服务的基础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部分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服务的专业实验室搬迁至九龙湖校区。
② 二、三期调整安排
时间安排为2005-2015年,二、三期工程建成,基本完成校区归并和功能调整:
l 全部的全日制本科教育集中在九龙湖校区,其他校区不再承担本科教育功能;
l 除少数专业学位等特殊情况,研究生教育基本上在九龙湖校区完成;
l 大部分科研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入驻九龙湖校区。
(3)学生规模
九龙湖校区一期学生规模为本科生12000左右;研究生3400人,其中博士生900人。
二、三期完成后学生总规模在3.2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2万人,研究生1.2万人。
2、四牌楼校区
(1)功能定位
东南大学辅校区,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作为东南大学主校区之一。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教育培训基地;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基地,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东南大学悠久辉煌历史的象征,海内外校友怀旧和思念的故园,对学生进行学校历史和传统教育的基地;
(2)调整的基本设想
四牌楼校区是东南大学的“根”,是东大过去百年历史的象征,也是学校的宝贵财富。在九龙湖校区完全建成之前仍是学校的主校区,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功能将逐渐转化,人才培养的任务将集中到九龙湖校区。校区调整的基本原则是,一期工程建成后,学校党政管理的大部、部分院系、大部分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搬至九龙湖校区。大部分研究生与少量本科生,已投巨资建设的研究基地和重点实验室,短期难以搬迁或搬迁成本过高的院系留在四牌楼。二、三期工程建成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主体、为教学科研服务的机构全部迁往九龙湖主校区。
① 一期安排:
下述部门和单位留驻四牌楼校区:
l 部分校机关,部分院系机关的延伸留守机构;
l 建筑系的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及相关研究机构、院系机关;
l 大部分院系的研究生、四年级本科生及院系机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
l 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为主的重点科研基地和开发中心;
l 专业学位(如,MBA、EMBA等)教育单位和在职人员培训机构(如各类干部班、研究生课程班、外语、计算机培训班等);
l 各类继续教育办学机构及学生;
l 部分校办产业和经营单位。如:设计规划类科研院所、出版社及部分校办产业;
l 校友会、离退休活动中心、部分纪念场馆等。
② 二、三期安排
下述部门和单位留驻四牌楼校区
l 校机关的派驻延伸机构,校区管理部门;
l 继续教育;
l 专业学位教育单位和在职人员培训机构;
l 部分工程研究中心和科技开发机构;
l 部分校办产业和经营性公司实体;
l 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
l 校友会、离退休活动中心、部分纪念场馆等。
要充分发挥四牌楼校区的环境区位优势、历史文化优势和土地级差优势,对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校区布局调整基本完成后,对现有四牌楼校区进行优化改造,拆除部分过密、过于陈旧且无保留价值的建筑及违章搭建,增加草坪绿地,部分恢复原中央大学校园风貌。将已有的吴健雄纪念馆、东大校史陈列室、中国民俗博物馆、东大科技成果展览馆、东大地质矿石标本陈列馆等适当完善和扩建,组成东大历史纪念教育基地。近期仍保留部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功能,长远主要作为学校的工程设计机构(如建筑设计院、规划设计院、交通设计院等)、发展专业学位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单位、以及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基地等单位所在地,在积极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促进学校资产不断增值。
(3)学生规模
九龙湖校区一期工程建成后,四牌楼校区的全日制学生规模总数控制在10000人左右。其中,研究生6000人左右,本科生4000人左右。
至2015年九龙湖校区二、三期工程建成后,四牌楼校区将保留少数专业的在职及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及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生。
3、丁家桥校区
(1)功能定位
近期调整的目标是医学学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基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发展基地;远期定位为长学制医学教育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和中大医院发展基地。
(2)调整的基本设想
丁家桥校区地处山西路闹市区,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中大医院是目前南京城北地区唯一的三甲医院,医疗辐射面大,社会声誉高,应集中力量改善条件、提升水平。过渡时期,不做大的调整。二、三期调整时,拆除违章搭建,减少建筑密度,增加草坪绿地。在明确产权关系的前提下,在校区划出部分土地供中大医院发展使用,改善医疗环境和条件,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医院,成为医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院搬迁涉及因素较多,除与其他学科共同的问题外,还有临床教师承担的教学、医疗、科研任务联系紧密,学生临床实习或实践离不开医院等。从长远看,可在九龙湖校区附近,通过引进资金合作的方式再建一所综合医院,为医学学科科学研究和学生培养提供重要基地,同时为学校师生和周围社区提供医疗服务。
丁家桥校区调整也分为两阶段,一期方案为:
l 医学学科本科学生和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基地;
l 医学院相关的科研、实验基地;
l 中大医院所在地;
远期定位为长学制医学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培养基地、医学继续教育基地和中大医院发展基地。
4、浦口校区
(1)功能定位
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办学基地和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2)调整设想
在九龙湖校区建设完成前的过渡期内,主要承担本科生培养基地的功能。
校园主体南迁后,以西区为主,发展我校民办二级学院(成贤学院),并采用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东区建成东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江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直接服务于浦口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力争成为浦口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最重要的技术源头之一。
九龙湖一期建设完成后,浦口校区目前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学生全部迁至九龙湖校区。校区管理模式根据校区新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
成贤学院在校生规模通过4到5年达到并稳定在10000人左右。
5、晓庄
功能定位及调整处置方案:
晓庄校区占地178亩,地处南京市区北部,临近地铁一号线,地产升值潜力较大。近期可作为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和医学学科继续教育办学基地。待九龙湖校区建成后,应考虑通过置换,或转让以减少校区数量。
6、长江后街
功能定位及调整处置方案:
在一、两年内取消目前的校区建制,先作为东大科技园的创业园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一期调整到位,科技园孵化基地移向四牌楼校区后,逐渐将其转化为东大科技园在珠江路的窗口,成为东大科技园连接市场的桥梁。
学校校园规划和布局功能调整及九龙湖校区建设,关系到能否实现学校发展战略和目标,关系到每一个院系、学科的发展,关系到每一个教师的切身利益,是一项事关全局的大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在江宁建新校区的决策得到了全校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的拥护,得到了广大离退休干部和教师的支持,这就为做好这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我们必须珍惜和保护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认真细致、竭尽全力地做好工作。立足长远、统筹兼顾、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千方百计避免不必要的损失。使新校区建设和布局调整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的动力。